本文包含了图
的基本概念
1.相关概念
1.1 无/有向
无向图:每一个顶点之间的连线没有方向
有向图:连线有方向(类似离散数学的二元关系 <A,B>
代表从A到B的边,有方向)
1 | <A,B>中A为始点,B为终点 |
在无向图中,(V,U)和(U,V)
是同一条边
1.2 顶点和边
图中的节点叫做顶点。
顶点之间的线条就是边,表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。
1.3 自回路/多重图
1.4 完全图
图中每一个顶点都有连线(有最多的边数)就叫做完全图
设顶点为N个
- 无向完全图中
n(n-1)/2
条边 - 有向完全图中
n(n-1)
条边
1.5 邻接与关联
无向图中(u,v)
是一条边
- 顶点u和v邻接
- 边
(u,v)
与顶点u和v相关联
1.6 子图
图中G3是G1的子图,G4是G2的子图
简单说来,就是子图是原图的一部分,包括顶点、边(注意方向)都是原图中的一部分
1.6 路径
路径是顶点序列
路径是一个节点到另外一个节点需要经过的边
- 路径长度:路径上边的数目
- 简单路径:除起点、终点可以相同外,路径中其余顶点不相同
- 回路:起点和重点相同的简单路径
1.7 连通图
两个顶点之间只要有路径,那就是连通的
- 连通图:无向图中任意两点之间都有路径,那么就是一个连通图
- 连通分量:无向图的极大连通子图
注意,虽然连通分量被称为“极大连通子图”,但它并不是节点最多的哪一个。比如上图中的G2和G3都是极大连通子图。
- 强连通图:有向图中,如果两个顶点之间U和V之间有U到V的路径,那就一定有从V到U的路径
- 强连通分量:有向图的极大联通子图
强连通图G1的极大强连通分量就是它自己(只有非强连通图才有多个强连通分量)
上图中G2就不是强联通图,因为4节点没有入边(也就没有节点能到4)
- 第三图的上半部分并非G1的强连通分量,但是是G2的强力连通分量。
- 同时,单独的4顶点也是一个强连通分量(单独顶点都是)
1.7 顶点的度
度:与该顶点相关联的边的数目
- 入度:射入v的边的数目
- 出度:从v射出去的边的数目
1.8 生成树
生成树包含图中的所有顶点,但是只有足够构成一颗树的n-1条边
- 因为n-1条边再加上一条就会构成回路
- 生成树中不包含回路
1.9 网
给图中的每条边都添加上权值,带权的图称为网
2.表示法
2.1 邻接矩阵
用二维数组来表示每个顶点之间的关系(矩阵)
优缺点
优点
- 便于判断两个顶点之间是否有边,可以直接根据下标判断,
O(1)
- 便于计算各个顶点的度
- 无向图:第i行元素之和就是顶点i的度(前提是用1来表示)
- 有向图:第i行元素之和为顶点i的出度;第i列为入度
缺点
- 如果节点多,边少,就会出现空间浪费
- 无法方便地找到一个顶点和那一条边相连(需要遍历)
- 对于无向图,也会出现空间浪费
2.2 邻接表
邻接表有些类似于哈希表的拉链法。每一个节点后面跟着一个单链表,用于存储与这个节点相连的节点。
在G2的有向图中,一般存储的是出度表,即从该节点出发的边。如果边有权值,则还需要存储权值
优缺点
优点:
- 可以快速找到一个节点和谁相连(出度)
缺点
- 不便于判断两个顶点之间是否有边
- 不便于计算有向图各个顶点的度(需要遍历所有节点)
关于第二个缺点,可以新增一个入度表(即一个出度表/一个入读表)来计算。但是这样会增加时空复杂度。
3.遍历
3.1 深度优先DFS
深度优先以递归为基本思路,从一个结点开始,递归向后遍历这个节点的单链表中的节点。
为了避免同一个节点遍历多次,我们需要有一个bool
数组来标识一个节点是否遍历过。如果遍历过,则把对应下标的值设定为true
来标识
由于深度优先的递归部分只能遍历连通图。若出现了上图中非联通的情况,需要我们在外循环中重新遍历一下bool
标识数组,确认所有节点都遍历完成。
如果漏了节点(就是没有和其他节点联通的独立节点)那么就以此节点开头再进行一次深度遍历。
3.2 广度优先BFS
广度优先遍历类似二叉树的层序遍历,依靠循环+队列来完成遍历
- 入起始节点,打印起始节点的值
- 出队头节点(第一次的时候是起始节点)往队列中入该节点单链表中的所有节点
- 依此类推,出一个节点,就入这个节点单链表中的所有节点
- 同样地用一个
bool
数组标识节点是否被访问。如果被访问了则跳过该节点 - 也需要在队列循环结束后遍历一遍
bool
数组,确认所有节点都访问完毕。
3.3 判断一个图是否连通
使用任何遍历方式,遍历完毕后检查bool数组
若有节点没有被访问,则说明是非连通图
4.拓扑排序
给定一个图,每次都选择一个无入度(没有入边)的节点加入序列中,并删除该节点的出边
最终得到的序列就是一个拓扑排序之后的序列
- 每次删除出边后,都可能形成新的无入度的节点
因此,针对同一棵树的拓扑排序序列,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情况
5.最小生成树算法
生成树的概念参考 1.8 生成树,最小生成树即让生成树中所有边的权值加起来最小
5.1 普里姆Prim
如图中所示,我们先根据这个树的结构构造三个数组
- nearest代表和这个节点最近的节点(默认为-1)
- lowcost代表和这个节点最近节点的权值(默认为无穷大)
- mark是一个bool数组,标识该节点是否已经加入到最小生成树
当我们每从图中取出一个节点的时候,就需要更新这三个表
如图,当我们取走0之后,就需要更新和0连通的三个节点,其中nearest代表刚刚删除掉的节点0,lowcost代表它们和0相连边的权值;同时要把mark中0改为true,表明0已经加入生成树了
第二次选取的时候,遍历lowcost表,找到权值最小的边为(0,2)
权值为1。此时就把2加入进去,并更新与2相连的节点3(注,必须要权值更小才需要更新)
依次遍历,直到所有节点都加入了最小生成树(左下角的图)
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(N^2)
,只与节点的数量N有关
5.2 克鲁斯卡尔Kruskal
构建一个和原图一样的节点图(无边)在原图中查找权值最小的边,判断其节点是否已经相同,如果没有形成环,则加入到最小生成树的图中
判断是否成环可以通过并查集解决
如下图,先遍历所有边,发现(0,2)
的权值最小,判断该边加入后并不会使生成树形成环,则加入该边
- 下图中
(0,2)
之间的边1已经移动到了T图上 - 同时将0和2加入到同一个并查集的合集内
同理继续找权值最小的边,加入到生成树中。如下,将3边移动到右图。
此时我们遇到了3条权值最小的边,权值都为5。此时可以随便加入一条边即可(不能使生成树成环)
如下图中(0,3)和(2,3)
的边加入后会使图成环,不能选择该边
- 并查集中0、2、3、5已经在一个集合中,此时判断
(0,3)
在一个集合,该边不能加入;(2,3)
在一个集合中,该边不能加入
应该选择(1,2)
这条边,其不会让树成环
此时所有边都已经连起来了,最小生成树生成成功
算法分析
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(E*logE)
,其中E为边的数目
6.最短路径
带权有向图中,把一条路径(仅考虑简单路径)上所经边的权值之和定义为该路径的路径长度
从源点到终点可能不止一条路径,把路径长度最短的那条路径称为最短路径
6.1 单源最短路径
思路有些类似并查集,path数组中存放的是每一个节点的上一条路径,若下标1处存放0,则代表是从0走到1。同时d数组中标识从0走到下标1的长度。
把1加到s序列之后,发现0到节点2的路径长度缩短了,从原本的(0,2)
的6变成了现在(0,1)+(1,2)
的4+1=5
,长度缩短,对应d数组中下标2处也需要更新
继续下去,直到U数组中没有节点,S数组中节点满,即可获得一个从0出发到任何节点的单源最短路径
6.1.1 狄克斯特拉算法Dijkstra
求解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
前提:给定一个带权有向图G和源点v,限定各边上的权值大于等于0
基于定理:最短路径上的顶点的最短路径就是该路径
理解:现有一条v到u的最短路径v->……->a->u,那么v到a的最短路径即为v->……->a
算法思路
把图G中的顶点集合V分成两部分:
第一部分,为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(用S表示,初始时S中只有一个源点,以后每求得一条最短路径v,……,u,就将u加入到集合S中,直到全部顶点都加入到S中,算法结束)
第二部分,为其余未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(用U表示)
过程:
- 初始化:S只包含源点即S={v},v的最短路径为0。U包含除v以外的其他顶点,U中顶点i距离为边上的权值(若v与i直接相连)或∞(v与i不是直接相连)
- 从U中选取一个距离v最小的顶点u,把u加入S中(该选定的距离就是v到u的最短路径长度)
- 以u为新考虑的中间点,修改U中各顶点i的最短路径长度
若从源点v到顶点 i的最短路径长度(经过顶点u)比原来最短路径长度(不经过顶点u)短,则修改顶点 i的最短路径长度
- 重复2、3步,直至所有顶点都包含在S中
代码设计
着重解决两个问题:
- 如何存放最短路径长度?
用一维数组d[i]存储。源点v默认,d[i]表示源点到顶点i的最短路径长度
如d[2]=12表示源点到顶点2的最短路径长度为12
- 如何存放最短路径?
用一维数组path[]存储。path数组中所存储的数组代表当前顶点在最短路径中的前驱顶点
如path[3]=1,表示在最短路径中,顶点3的前驱顶点是顶点1
算法演示
这是初始化状态
发现数组d中顶点1距离源点距离最近,那么就将顶点1加入到S中
这时,我们需要更新剩余点的最短路径长度和最短路径
显然,顶点2,3,4,5,6并不会都做更新。只有与顶点1直接相连的顶点才有可能会受影响。在上图中会受影响的为顶点2和顶点4
原本顶点2的最短路径长度是6,最短路径是<0,2>。现在由于顶点1的引入,最短路径长度变为5,最短路径变为<0,1>,<1,2>
顶点4同理!
至此,就完成了一次顶点的引入。下面重复上述操作至所有顶点都在S中即可
下面是全过程:
==总结一下:在更新d和path数组时,只有与本次引入S中的顶点i直接相连的后驱顶点才有可能发生改变,其余顶点是不可能变的==
现在我们利用d和path数组来求解最短路径长度和最短路径:
- 求源点0到终点6的最短路径长度
即为d[6]
的值,为16
- 求0到6的最短路径
从终点往源点找
时间复杂度
时间复杂度为 O(n2)
- 本文标题:【C++】图
- 创建时间:2022-12-06 18:13:49
- 本文链接:posts/1235355339/
- 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BY-NC-SA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